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应用型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应用型大学建设是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如何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如何进行办学成效评估,如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都需要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和加以解决。
枣庄学院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发展定位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积极构建“新生态、新大学”的发展格局,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借水养鱼”,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枣庄学院积极参与“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凤凰教育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绿色中国双百计划”“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产教融合促进计划。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方向达到23个,占学校本科专业总数的33%,构建了理、工、文完备的产教融合平台。
打造应用型专业集群,为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专业基础。枣庄学院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在专业建设方面实施“大舰战略”,加快建设有竞争力的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学校撤销停招部分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新增社会需求量大的应用型专业,比如2016年新增酒店管理、通信工程、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2017年新增物联网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停招9个专业,撤销2个专业,应用型专业占比达到87.3%。学校把2017年确定为“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年”,立项建设6个校级应用型专业集群,每个立项专业每年投入100万元,一个建设周期总计投入400万元。除了体育学院的专业外,学校所有专业全部纳入应用型专业群建设中。“十三五”期间应用型专业群建设每年投入的经费达到1500万元,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促进产教融合进课堂,提升学生就业力。产教融合的效果最终要落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对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枣庄学院于2016年11月首次开展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活动周期间各学院对外开放全部课程,全校教师、社会人员和家长在开放周期间可随时到任何教室听课。教学开放周期间,教师院内听评课1135次,院部之间听评课632次,每位专任教师至少观摩一节跨专业或跨学院课程。学校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大教学项目的奖励力度,学校近3年每年都有4名青年教师获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紧密对接区域社会需要,提高服务地方水平。枣庄学院把服务山东特别是枣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办学目标。根据枣庄市改造升级8个传统产业、培育发展6个新兴产业和5个服务产业的战略布局,枣庄学院五大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紧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对接新信息产业,“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对接枣庄市大数据中心与互联网小镇,“凤凰教育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对接数字媒体和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对接装备制造产业,“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对接五大服务业。枣庄学院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先后成立了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省“微纳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资源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院、墨子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等十几个省级和市级应用研究和创新平台。成立了“枣庄发展研究院”,汇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智力资源,围绕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和区市、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研究,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当好“思想库”“试验田”和“融合剂”,努力打造枣庄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智囊”。
协同开放办学,构建“应用型+国际化”办学格局。枣庄学院积极推进立足国际视野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断扩展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空间。学校成为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全国首批14所试点院校之一,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土木工程三个专业进入“双百计划”,按照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外籍教师直接授课,推动学校国际化应用型大学建设。2017年3月,枣庄学院与南非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南非中心每年派出具备大专学历的50至100名学习者来校学习或培训。目前,学校已先后与境外28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有序开展学分互认交换生、长短期语言培训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