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企千校职业技能鉴定网!
咨询电话: 4006-010-699(工作日8:30-17:30)
万企千校职业技能鉴定网
高校毕业生将首超一千万,透过总理记者会看就业压力如何解决
发布时间:2022-03-13 09:47:04

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这是李克强的第十次总理记者会。据南都记者梳理,10年来李克强累计回答了150多个问题,包含国家大政方针、经济发展、民生热点、大国外交等多个方面。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就业1600万人,是近年来最高。本次总理记者会上,与就业有关的问题被多次提及,李克强再次强调“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其他政策要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努力”。

此外,在历年记者会上,李克强讲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市场主体”,具体措施包括减税降费“放水养鱼”,优化营商环境等。

数次谈就业

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今年总理记者会上,与就业有关的问题被多次提及。

会上,李克强说,“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的总理记者会上,首个问题就是关于就业,李克强当时就提到,就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家庭可以说都是天大的事,“就业就是最大民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这一目标设定与2021年、2019年保持一致,比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多出200万人。

在回答媒体“如何实现稳就业”的问题时,李克强谈到,对于新增需就业人员,要给他们以培训等多方面支持举措,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就业问题。比如这些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我们相信普通人有上上智,把他们的特长、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就业的大舞台会绚丽多彩。”

在回答关于减税降费的问题时,李克强提到,退税会优先考虑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支撑的就业人口多,而且现在是他们资金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

他还承诺,要在今年6月底以前,把小微企业的留抵税额一次性退到位,把制造业、研发服务业等一些重点行业的留抵税额在年内全面解决,对小微企业的增量留抵退税逐月解决。

在谈到对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困难行业帮扶政策时,李克强强调,“帮助他们实际上也是支撑就业,因为仅1亿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的就业,如果等苗枯旱透根了,再帮他们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秤砣虽小压千斤’,得给他们及时的扶持。

就业问题成必答题

今年稳就业任务艰巨

从近年来总理会来看,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总理记者会上的必答题。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在2019、2020、2021、2022年总理记者发布会上,就业一词分别出现了22次、25次、29次、29次。

2019年,总理首次谈到,将“就业优先”置于宏观政策层面;2020年又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今年,他再一次强调“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其他政策要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努力”,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为什么今年将稳就业保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组数据可以看出稳就业的重要性:2022届中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将高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其中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达160多万人,较2020年增加近三倍;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457万,比2021年增加了80万,增幅超过21%。

不仅如此,承载数亿人就业创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面临较多困难。“还有近3亿农民工要有打工的机会,还要保障退役军人就业。还有一些企业生生死死,有些人要再就业。”李克强在发布会现场说。

就业问题和中国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李克强在回应媒体关于本届政府面临的挑战时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矛盾和困难叠加,最大的挑战是新冠疫情及其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

在此背景下,制定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实现可能性多高?李克强表示,“只要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就能够实现有些人说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他举例称,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的时候,我们没有定经济增长指标,但是我们定了一个明确的指标,就是新增城镇就业要900万人以上,结果实现了1100万人以上的新增城镇就业,经济不仅实现了正增长,而且增速达到2.2%,在主要经济体中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

频频提及“市场主体”

要放水养鱼、优化营商环境

在历次记者会上,李克强讲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市场主体”。为“保市场主体”,具体措施包括减税降费“放水养鱼”,优化营商环境等。

为何频频提到“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和企业是一回事吗?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承载了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在2021宏观经济论坛暨创新峰会上曾对“市场主体”进行解读。他指出,市场主体和企业并不是一回事,在1.5亿户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有1.03亿,企业4800万,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万。在4800万企业中,有4000万是小微企业,占比83.3%,只有800万属于大中型企业。

“每当论及宏观政策,市场主体作为一个关键词汇总会被反复运用和提及,而市场主体在我们的心中,是被作为微观基础的主要代表来定位的。也可以进一步讲,在当前的中国,市场主体不仅已经成为超高频词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宏观政策设计的中心。”高培勇说,从2020年开始,中国经过疫情的洗礼,以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着市场主体配置宏观政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第3次提及灵活就业

要为“骑手们”系上“安全带”

南都记者关注到,这也是李克强总理第3次在总理记者会上提到“灵活就业”,从他的回应能够看到新业态在中国一路发展的轨迹。

2020年,他提到,“现在新业态蓬勃发展,大概有1亿人就业。不仅要采取更多扶持政策,而且要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让更多新就业岗位成长起来。”

2021年,他关注灵活就业权益保障问题,表示“现在中国的灵活就业正在兴起,已经涉及到两亿多人。有的一人打几份工,很辛苦,所以我们应该给他社保补贴,特别是要用机制性的办法来解决可能出现的职业伤害问题,给他们提供基本的权益保障。”

伴随着灵活就业者劳动权益保障成为全国两会关注的热话题,今年,李克强又一次主动提到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这里还不得不提到灵活就业,因为有2亿多人,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就业形式会比较长期的存在。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确实很辛苦,很多地方在给他们提供暖心服务。作为政府,针对他们的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问题,我们要逐步完善政策,也就是说要给这些‘骑手们’系上‘安全带’,让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既解燃眉之急,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记者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