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万企千校职业技能鉴定网!
咨询电话: 4006-010-699(工作日8:30-17:30)
万企千校职业技能鉴定网
陕西省强化服务需求导向 推进高校一流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2020-09-01 21:26:06

教育部简报〔2018〕第35期

近年来,陕西省积极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结合省情谋发展,突出创新抓落实,深入实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计划,重点将学科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产业链构建学科体系,全力打造陕西学科体系升级版。

强支持,重激励,分层次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一是分层分类遴选一流学科。印发《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方案》,将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纳入“双一流”建设范畴。公布“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遴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所、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7所、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3所、一流学科37个、一流学院19所、一流专业720个,实行梯次建设、动态管理,让各高校均有机会、有平台、有目标、有动力。二是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深入高校调研一流创建工作,组织召开4次专题会。印发《关于支持部属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等,重点支持高水平大学一流建设。“十三五”期间,安排近50亿专项资金,其中支持部属高校14亿元、省属高校20亿元、民办高校每年3亿元,资金分配与建设层次、成效紧密挂钩。三是充分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强化高校主体责任,允许高校在一定范围内自定建设学科,自主使用建设经费,自主编制建设规划、确定建设目标、整合优质资源,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四是重点加强队伍建设。支持高校围绕一流学科设立“院士工作室”,组织高校组团赴海外招聘高层次人才,吸引海内外人才来陕工作。五是重点实施研究生综合改革项目。举办研究生创新成果展、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全省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等系列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共遴选建设省级示范站100个。

强引领,优结构,多途径构建一流学科体系。一是编制规划强引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一流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加快构建融入产业链的特色学科体系。按照“固优、强特、扶需”的思路,及时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前瞻布局、提升整体、打造“高峰”,以特色增强核心实力、以服务引领一流创建。二是动态调整减存量。坚持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原则,通过动态调整减存量,近三年累计撤销学位点90个,占全省高校博士、硕士学位点的十分之一;撤销专业387个,撤点数居全国前列。三是合理布局优增量。在学位授权审核中,优先设置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型人才培养等需要的学科。2017年,新增博硕士学位授权点120个,其中填补空白的一级博士点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编制《陕西省2017—2023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将14所本科院校、11所硕士授权高校分别纳入拟新增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适应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需要,推荐榆林学院获批硕士授权高校。新增西安石油大学为博士授权高校、西安交通大学为自主审核单位。

强合作,重协同,全方位发挥一流学科效用。一是激发创新活力。出台《关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促进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完善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人事改革制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走出校门、走向市场。二是强化协同应用研究。支持高校依托优势学科、整合多方资源,组建大平台、大团队,协同开展大项目研究。2017年,依托西安理工大学建设的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设的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填补了省属高校空白。三是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组织开展校地对接、高校科技成果展等活动,搭建成果发布信息平台,大力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合作,促成了一批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支持打造了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军民融合电子谷”等一批“科教产融”创新示范基地,高校在服务需求中获得支持、赢得发展,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地方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四是拓展学科科研育人功能。结合重大学科建设平台和科研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强化科研育人、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学科、科研反哺一流人才培养。